哦夜,金陵!
8月14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日報“南京觀察”刊登了
《金陵之夜,文明實踐點亮“黃金檔”》
全文如下
?
金陵夏夜,走進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里,可以看到群眾參與的熱氣騰騰、為民服務的涼風習習。南京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利用夏季市民晚上休閑納涼時段,打造了“夜服務”“夜分享”“夜體驗”等文明實踐新場景。
進軍這一“黃金檔期”,如何聚攏資源、騰出精力,留住群眾的腳步、目光, 搶占“收視率”,提升“熱力值”,收獲“滿意度”?走進全市多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領略這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探訪這一“家門口”陣地的日常運行。
鼓樓區打造江邊小劇場。
服務延伸,占領“黃金檔期”
8月4日晚,“上元夏之夜”在江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廣場上演,中心戶外主舞臺馬鈴聲悅耳、人頭攢動。秣陵街道鳳凰村村民王克飛左手拎馬頭、右手握馬鞭,和他的隊員們不斷變換著隊形和步法。“章山王馬燈是本地流傳了300多年的非遺,逢年過節我們都要跑馬燈。”
“像這樣的活動,我們在暑期常態化開展。”江寧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7月以來,該區在每個街道選擇2至3個集鎮所在地的實踐所(站),每周五、周六開展文明實踐夜間活動,打造“上元夏之夜”品牌,讓更多人互動參與,傳播文明新風。
在江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廣場上,孩子們在家人陪伴下,開心猜燈謎。新華日報記者 趙亞玲 攝
目前,南京市各區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2個、實踐所102個、實踐站1229個,實現全域全覆蓋。通過設施共建共享,延伸設立2269個文明實踐基地(點),形成立體化的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去年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近17萬場,受眾群體近1750萬人次。
8月12日晚9點,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的小紅梅信仰生活空間里依然亮著燈,馬鞍山90后王振東的《棲梧金陵秋,尋美鳴沙月》講座剛剛結束。他從敦煌石窟的藝術瑰寶說起,勾連南京歷史人文,帶領孩子們穿越千年時空,領略古代文明之美。
小紅梅信仰生活空間,是梅園新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這里常年活躍著一群醉心南京文化,熱愛公益服務的“斜杠”青年。典籍共讀、古琴雅集、紅色宣講……因為緊靠著居民區,又集聚了大批文化志愿者,每周三、五、六晚7點到9點,豐富的活動安排總能吸引群眾自發而來。
王振東是小紅梅信仰生活空間的第一批志愿者, “上午講早茶、下午聊竹編,然后去石頭城,飯都來不及吃就往小紅梅趕。”他的夢想,是通過自己的公益講解,讓更多“新南京人”感知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蘊。頗有成就感的是,敦煌石窟講座的報名信息在社區家長微信群推送后,28個名額一小時就被搶光。
更多的精彩活動已經排上日程。本周,《彩影萌心——百年中國動畫奇妙夜》將“空降”小紅梅信仰生活空間,通過為期一周的夜間展覽、市集、講座、觀影、文創等體驗活動,挖掘展示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脈絡。
“此前,部分所(站)管理不科學,開放時間與機關事業單位上下班時間一致,不符合群眾作息規律。”南京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坦言,通過文明實踐“夜間模式”的打造,讓服務群眾不僅在空間距離上更貼近,也在時間上實現無縫銜接,搶占了“黃金檔”,真正實現了在服務群眾中引領群眾。
融入新場景,聚攏“青春力量”
8月7日晚,建鄴區西城·夜未央運動街區中央舞臺掀起洶涌聲浪。建鄴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建鄴高新區、區文旅局舉辦了“live不打烊”街唱大賽。“依托潮流街區開啟新時代文明實踐‘夜模式’,讓園區年輕人享受‘加長版’的夜間休閑時光,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文明新風尚。” 建鄴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建鄴高新區里有阿里巴巴江蘇總部、小米科技華東總部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集聚近10萬人辦公,園區35歲以下年輕人占比近40%。區文旅局副局長陸萍說,今年7月街唱大賽舉辦以來,已吸引上千位優秀街唱歌手參與比賽,帶來一串“我的城市歌單”。他們還舉辦企業專場和高校專場,吸引更多轄區新青年參與其中。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8月1日晚6點半,雨花臺區蓮花湖畔傳來歌聲。這是一場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文旅局、古雄街道共同打造的“遇見”街頭音樂匯。
雨花臺區“遇見”街頭音樂匯。新華日報記者 蔣文超 攝
“雨花臺區集聚35萬涉軟從業人員,平均年齡27.5歲。” 雨花臺區文明辦相關人士介紹,“但此前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較為單一,搭個舞臺、放段電影,吸引的都是‘一老一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他們發力“流動文化”服務,打造了“遇見”街頭音樂匯品牌。
從軟件大道地鐵站發端,到深入社區青年家門口,“每年舉辦不少于100場‘遇見’街頭音樂匯”,已被寫入雨花臺區“十四五”規劃,僅8月份就將舉辦24場專場音樂匯。
中青年“弱參與”,一直是基層治理中一個共性問題。目前,一部分所(站)主要是依靠體制內的志愿服務力量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服務對象主要為“一老一小”,激發中年、青年群體參與意愿尤為重要。
“這時候我想問在座的爺爺奶奶,該不該聽信他的話?”由南京大學學生扮演的“張爺爺”正被行騙者“小李”忽悠,眼看就要轉賬購買所謂的糖尿病特效藥,臺下的80歲居民韓寶琴站起來阻止:“堅決拒絕他!這是騙錢的,糖尿病很難根治。”
8月1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基層反詐講座在鼓樓區湖南路街道青島路社區活動室舉辦,授課的是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計算機學院學生組成的“詭計勿信”防詐反詐宣講團。一個小時里,學生們玩起角色扮演,先后表演特效藥推銷、騙繳養老保險、網絡“黃昏戀”和集資高利貸四個場景。
“青年學生有學識、有活力,更重要的是有想法、有創意,日常活動可以借助他們的力量改頭換面,進一步豐富內容、創新形式,讓居民愿意、喜歡參與。”青島路社區副書記姜俊介紹,這個暑假南京師范大學學生加入社區托管班,就貢獻了花燈團扇制作、二十四節氣趣講、學業輔導等一系列課程,廣獲好評。
街談巷議間,重溫“熟人社區”
8月10日下午4點,江北新區泰山街道大華社區江悅府網格紅色驛站二樓,新疆舞隊隊長、58歲的退休居民李永民按下播放鍵,她的“舞友”們隨著音樂舞動起來。
一旁的“經紀人”網格員鄧彩云一直撥弄著手機。下周,小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夜間展演活動就要開始,她要盡快將表演隊伍的展板做出來。“7個隊伍都是小區居民自發成立,有新疆舞隊、形體走秀隊、葫蘆絲隊、樂器隊、書畫隊等,平時都在驛站聚集練習。”
一個小區可以組成7個表演隊伍辦成一臺晚會,這與陣地建設密不可分。大華社區黨委書記楊飛介紹,泰山街道打造家門口服務體系,全街已建起78個網格紅色驛站,大華社區就有10個。驛站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把服務觸角伸到百姓家門口。“像是李阿姨這樣有才藝、熱心腸的帶頭人,都是網格員們挖掘出來的。社區引導群眾參與,在實踐點建起了一個個文藝隊伍。”
“在驛站里,‘熟人社區’的概念重新被建立起來,社區治理有了好幫手。”楊飛說。平日里熱鬧的活動室,在居民提出集中訴求時會變身嚴肅的“議事廳”,那些熱心的“帶頭人”亦是居民信任的“意見領袖”,常常作為居民代表參與議事。
在高淳區固城街道花山村日前開展的一場健康知識講座上,去年高考“走出去”的大學生何文玟成了主講人,臺下聽眾都是看著她長大的鄉親。
不少像何文玟一樣從村里走出去的年輕人“回歸”了。“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堡壘,我們成立了‘一刻鐘’‘吳阿姨’‘橄欖綠’‘新青年’‘零距離’‘手拉手’等6個志愿服務隊,兒童課業輔導、鄰里問題協調、鄉風文明引導、美麗鄉村打造……村上每一件事都能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觸手’,深入群眾服務‘最后一米’。”花山村婦聯主席張婷婷說。
“停下來聽一會兒,一天的勞累一掃而空。” “遇見”街頭音樂匯散場,手持熒光棒的尹婷婷仍然意猶未盡。這個鹽城姑娘2015年在“大板橋”安家, “起初房子就是住的地方,跟鄰居完全沒互動。”這兩年,在參與街道、社區組織的一場場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中,她逐漸有了家的感覺。新林社區日前招募“紅色樓長”,她帶頭報名、競聘上崗,成為金域華府“最年輕”樓長之一。
不僅是新住戶“賓至如歸”,“原住民”在這里也能找到熟悉的回憶。原本環境臟亂差的清水塘,如今水面清澈,兩岸環境“煥顏新生”,這就是文明實踐的“實景課堂”。秦淮區秦虹街道圍繞“清水塘”聚力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公園,在展現獨特的漁民文化、親水文化和制扇文化的同時,建成環塘步道、5000平方米小游園和5人制社會足球場。
不止于夏夜,打開更多“溫暖時空”
01
8月9日晚,一場“就在業市 一起圓夢”仲夏招聘會,在浦口區永寧街道張圩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拉開帷幕,6家重點企業拿出近160個崗位。
02
8月10日晚6點不到,玄武區新街口街道北門橋社區二樓活動室,一群都市白領結伴前來,“打卡”社區開辦的“夜間瑜伽研習班”。
03
8月11日晚,棲霞區文明生活“夜精彩”·群眾樂享“新實踐”活動來到萬達茂,“寧小蜂”服務站義診吸引了忙里偷閑的外賣騎手,露天電影放映聚攏周邊居民……
御水灣“梧桐語”城市新空間舉辦“星空的魅力”科普活動。
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成為南京這個夏夜的
一道亮麗風景線
對于更多日漸活躍的
一線陣地而言
時間的選擇已不再是難題
“我們的‘實踐站’其實是24小時開放。健身房、舞蹈室等設施居民都是隨到隨用,大家輕車熟路,不用我們操心。”駱村社區黨委委員劉夢雅表示,社區給居民留了一個全天候開放的側門。他們一直在忙的是拓展空間,把服務嵌入式地送到百姓家門口。在駱村大廈有一間“工間課堂”,可以在“下午茶”時間融入理論宣講;社區門口廢棄的核酸檢測小屋,如今成了“駱”地生根便民小屋……
“什么時間開放,辦什么樣的活動,我們把時間決定權和場地的運維都交給居民志愿者。” 江寧區秣陵街道下墟社區書記張寅介紹,社區打造了“鄰里·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都是左鄰右里,服務也都是大家“互助”。目前在冊志愿者550名,成功孵化了12支本土志愿服務小組。
社區里小棎同學一家成了居民眼中的寶藏家庭,全家都是志愿者。小棎爺爺負責周末書房“小小志愿者”的培訓和指導,小棎爸爸為社區孩子推出了各種科普課程。學樂器的小棎加入了“不墟此行”的樂隊,每年的社區音樂會人氣爆棚。
“我們開放場地,幫助居民對接資源,居民們開啟了自己的‘團課模式’。”龍西社區毗鄰高鐵南京南站南廣場,集拆遷安置房、中高檔商業小區、大型商業綜合體于一體。社區副書記殷慧介紹,他們的“突破點”是堅持小區互訪、服務共享,將拆遷安置小區居民擅長的便民志愿服務與商品房小區居民擅長的文體服務、特色教育等專業志愿服務融合起來。
不止于夏夜,文明實踐打造更多空間和時間,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日益壯大的志愿者隊伍成為堅強的依靠。目前,南京市在“中國志愿服務網”上有注冊志愿者310余萬人、注冊志愿服務隊伍1萬余支、注冊項目20余萬個,活躍志愿者占比近60%。
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
引領群眾、服務群眾
“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也是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
“發動機”和“孵化器”
南京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推動更多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晚間及周末開放,方便群眾經常性到文明實踐陣地讀書、自習、健身等,還將強化針對群眾現實需求設計項目,實現高品質活動、項目、內容的供給,增強文明實踐的吸引力、感染力。
原標題:《哦夜,金陵!》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洪澇災害后,如何做好個人住宅的環境衛生清理與消毒? | 科普時間
Part 01檢查房屋的結構是否有損壞洪水過后返回家園之前,需預先檢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