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古東山探古
臨桂區五通鎮潯江村委轄區內有五座石山——南面是榜山,北面是茅山,西面有羊山和小山,東面的叫做古東山。
(相關資料圖)
因五通西南面的華巖山和這座石山北面的古東山在一條直線上,二者相距約4公里,形成南北中軸線上像一副擔子兩頭一樣的“擔子山”。這兩座石山,在當地都是佛教之地,素有“佛堂“之稱,是老義寧縣(現合并臨桂區)佛教圣地之一。
東面山口外的風景美不勝收
西面山腳下的樹木郁郁蔥蔥
古東山呈南北走向,面積約0.6平方公里,海拔約380米。佛教的山洞在石山的北面,山路隱沒在深厚的草叢之中。從山腳開始爬了近百米高,就到了“第一重天”。這里是一個約有40多個平方米寬的山洞,擺放了燒香的器皿,容得下幾十號人進香。
山路就在草叢中
從“第一重天”往上面走,需要架設樓梯才能爬得上“絕壁崖”。其實,“絕壁崖”不是生成就有的,它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心人為保護山洞里的石刻文化,用炸藥炸壞山路而形成的。
搭上樓梯才能爬上“絕壁崖”
上了“絕崖壁”再攀爬二十多米高就到了“二重天”。這里的山洞并不大,最寬處也只不過是四五米。順著洞口往里走,越走越黑,不多時就看見一個彎月形的洞口,山洞那邊明亮了起來。
“月亮洞”
進入大洞便是古東山佛殿正堂,狹長的洞穴長度約20米,而最寬處也不過是七八米,該洞穴為東西走向。洞里涼氣襲人,昂頭望去,20多米高的洞頂正中有一個大窟窿,剩下一尊石鐘乳自然形成的佛像。假如仔細端詳,越看越覺得它像彌勒佛,一只手捧著圓鼓鼓的大肚皮,一只手得意地拍著,仿佛咧嘴笑著。
洞里兩壁猶如斧鑿刀削一般,險峻異常。造山運動時,將20米高的兩則鑿成一張長長的“仙人床”。為了上到“仙人床”供奉神靈,古代的人們在險峻的峭壁上鑿成一條有51級臺階卻沒有欄桿的“登天路”。若是恐高,只要爬上五六級臺階,就會往回退縮。
沒有欄桿的51級臺階“上天路”
洞里建有三進佛堂,第一進為彌勒佛殿,第二進為觀音老母佛像,第三進為爬“登天路”登上“仙人床”。現在一丈高的洞壁上,兩邊一字型整齊的鑿了一排石洞,據說這是搭建佛堂用的。后來時勢變化,有群眾把佛堂、佛殿拆掉,將材料拿回去蓋了倉庫。
朝西的洞口很大,下面是幾十米的深淵。放眼望去,遠處的靈鷲峰甚是迷人。那些還沒有散盡的輕霧,像絲綢一縷縷纏在山腰間。懸崖,到處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樹枝在春風中搖曳,仿佛少女在輕歌曼舞。當太陽躍過山頭,樹葉上未干的水珠,被照成了五彩珍珠。
洞中石壁上有不少石刻。
“髙入古東徑暗川,忽開蟾窟一轉圓;幾枝樹影飄云外,數點露光落月旁。隔響潯江聲漸遠,送青鷲嶺總相連;夕陽風雨催歸興,回望孤峰插九天。”該詩是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義寧知縣劉名廷題、庠生粟恒業書寫的七言詩。前面幾句詩的末尾幾個字被人敲壞了,幾經訪問周邊的群眾,才得以還原了全詩。
知縣劉名廷賦詩拓片
該詩是劉名廷游古東山即興所賦,而后由粟業恒書丹上石,最后由石匠鐫刻。通過書丹、鐫刻,融入了書者和刻工的藝術情趣,特別是草書體上的線條表現,演繹出魅力無窮的視覺藝術形象,更能表現出豐富的內涵,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整塊石刻上,他不但把字寫出來,更重要的是將詩的精神和意境傳達出來,使得書法藝術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嘉慶丁丑年(1817年)秋天,辛酉科(1801年)舉人唐勳佐,丁卯科(1807年)恩貢李詔瓊、廩生龍奠虞,甲子科(1804年)副榜李配闌,丁卯科(1807年)副榜吳士英等人,同游古東山,各賦詩一首以作紀念。詩中有對古東山的贊美,有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更有立志報效國家的心愿,展現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橫溢才華。
書法家陳良生為古東山撰寫的一副對聯
在山洞約一丈多高的石壁上,還有一塊四尺見方清朝順治年間的石刻,上面記載了古東山佛教的由來,佛殿建造的年間等等,這是發現較早的石刻之一。
石刻拓片
古東山石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修建佛堂、佛殿等設施的捐款名單全部刻下來,在多塊碑刻中記下了約100多捐款姓名,大力歌頌行善積德,也體現了當地先輩們樂善好施的精神。
石刻上的捐款名單
夕陽漸漸偏西,山腳下那一片美景閃爍著五彩的色彩。此時,仿佛能看到古東山佛殿昔日裊裊升起的香煙,聽到古人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喝彩……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陜西省國際信托:“20陽光城ABN001優先A”等三項票據持有人會議將于8月16日召開,審議增設臨時兌付日等議案
8月11日,陜西省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8月16日將召開“20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