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大降價,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車企紛紛跟進
2023年,隨著國家補貼的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從年初至今,多個品牌和車型出現了大規模的降價行為,降價幅度之大令人驚訝。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車企紛紛跟進,推出了各種優惠政策和促銷活動,以提振銷量和市場份額。這種降價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對消費者和行業有何影響?2023年新能源車市又將走向何方?
特斯拉引領降價潮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軍企業,特斯拉在今年1月6日宣布了對中國大陸地區Model 3(參數|詢價)和Model Y(參數|詢價)車型售價進行調整的消息,引發了轟動。兩款車型的起售價分別降至22.99萬元和25.99萬元,最高降幅達4.8萬元。這是今年以來特斯拉6次上調在售車型售價后的首次大幅降價。
【資料圖】
特斯拉的降價原因可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被動方面,主要是受到了原材料價格下跌、產能擴張、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據悉,2022年11月份,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一度逼近60萬元/噸的歷史高點,而2023年2月7日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均價為46.25萬元/噸,跌幅超20%。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廠7月完成產能升級,年產量提升至75萬輛。而在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或將于年底稍微降低車價。
主動方面,主要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和提高品牌影響力。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面臨著來自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的激烈競爭。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7月,特斯拉累計銷量為41.5萬輛,在新能源汽車品牌中排名第二,僅次于比亞迪的48.9萬輛。而在7月份單月銷量中,特斯拉僅為4.8萬輛,在新能源汽車品牌中排名第五,落后于比亞迪、奇瑞、廣汽和上汽。此外,特斯拉還希望通過降價來擴大其用戶群體和忠誠度,并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公眾形象。
在特斯拉宣布降價后,其他車企也不甘示弱,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降價策略。其中比亞迪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在2月10日推出了一款暢銷轎車的DM-i車型,售價首次下探至10萬元以內,在“油電同價”巨大吸引力之下訂單量驟增,據悉這款新車上市僅5天便已收獲2.5萬輛的訂單。不僅如此,據傳其中高端標桿產品“漢EV(參數|詢價)”將推出兩款新車型,價格將直接與特斯拉Model 3對標。
造車新勢力也不甘落后,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等均推出了不同程度的購車優惠政策,并掀起了新能源汽車的降價潮。小鵬汽車整體降幅在2萬~3.6萬元間,蔚來汽車于8月14日推出價格為7000元的保險促銷活動,訂購理想ONE(參數|詢價)在提車時還可在原價基礎上優惠2萬元,理想汽車1-7月累計交付新車96979輛,此前的全年目標為20萬輛。
除了直接降價之外,不少車企也在通過諸如限時福利、選配打折、贈送選裝、補貼保險、金融補貼、交付禮包等方式來降低消費者購車成本,以達到降價走量的目的。如零跑汽車推出“限時5000元抵30000元”的限時補貼,沃爾沃汽車于2月1日推出“5000元抵扣25000元的訂金膨脹禮”。
消費者受益行業分化
這種降價潮對于消費者而言是非常友善的,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產品選擇和更低的購買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和普及率,加速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替代。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表示,2023年新能源市場大概率會出現50%左右的增長,接下來的2024年、2025年預計也都會有較好的增長。
但是,這種降價潮對于行業而言卻是一種分化和淘汰的過程。一方面,對于有技術優勢、成本控制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頭部企業而言,降價可以幫助他們擴大市場份額和規模效應,提高競爭壁壘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對于處于中低端市場或者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而言,降價會加劇他們的利潤壓力和生存困境,可能面臨被淘汰或者被并購的風險。
因此,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市場環境中,新能源汽車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定位來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并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和期待。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場價格戰中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