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為了山區兒童吃上營養餐,這位醫生努力了14年
看著他們飽餐后的開心模樣,卞華偉暗暗下定決心——讓山區寄宿小學的學生們每天吃上新鮮肉
當地干部告訴記者,卞華偉的“學齡兒童營養改善”援助項目,是玉龍外援資助持續時間最長的非機構項目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弘毅
(資料圖片)
14年前,廣東醫生卞華偉第一次來到云南麗江玉龍山區,看到當地一些小學生每餐靠土豆飽腹,他決定“做一點實事”。
此后,這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堅持自掏腰包資助玉龍山區多所小學改善學生伙食?!皩ξ叶?,幫助這些孩子健康成長,是一種幸福?!北迦A偉說。
“肉塊”也是土豆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地向云貴高原過渡的銜接地段,山區、半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6.53%。玉龍曾是云南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西邊境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貧困發生率為8.63%。
2009年,受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委托,卞華偉等營養學專家來到這里,開展嬰幼兒、兒童膳食調查及營養評價。
“當時,我們住在一所小學旁邊。一天學生放學后,就去學校食堂看看他們的伙食情況。飯菜中見到最多的就是土豆。”卞華偉告訴記者,后續走訪的另一所學校,令他印象更加深刻。
在那所學校的食堂廚房,卞華偉看到,大鍋里正燉著一些黃色的土豆塊和一些淡紅色的“肉塊”。再仔細一看,這些“肉塊”原來是當地的一種紅色土豆。
玉龍山區海拔高、氣候寒冷,常年缺水,農產品種類單一,家禽家畜飼養困難,土豆是家家戶戶的主要食材。寄宿學校是山區孩子的另一個家。那時,食堂的大米等糧食供應有國家相關政策保障,但學校的副食種類依然單調。
“蒸土豆、烤土豆、煮土豆、炒土豆……土豆既當菜又當肉?!北迦A偉了解到,學校后勤師傅做菜時,會切幾塊肥臘肉放在鍋里煎油,其中的一部分跟土豆一起炒菜;另一部分,則加水再添幾根青菜做成湯。學生們在周二、周四才能吃上鮮肉,這對兒童營養需求來說遠遠不夠。
看到當地小學的情況,卞華偉當即拿出一千多元,從附近村里買下一頭豬,送到學校宰殺烹飪。學生們開了一次久違的“大葷”,看著他們飽餐后的開心模樣,卞華偉暗暗下定決心——讓山區寄宿小學的學生們每天能吃上新鮮肉。
卞華偉每年都用相機記錄山區學生們的成長。這是2017年在云南麗江玉龍縣黃山鎮南溪完小,卞華偉將沖洗好的照片送給孩子們 受訪者供圖
碗里的肉“不見了”
卞華偉最初從一所學校開始試點幫扶,2010年,位于海拔近3000米處的玉龍縣太安鄉汝南完全小學,成為他資助的第一個學校。
為保證資助的穩定性,2011年2月,卞華偉與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教育局正式簽訂個人幫扶協議,由他出資供給汝南完小10個月(學生兩個學期在校的時間)的鮮肉;教育局負責監督學校食堂,在每周一、三、五中午為每名學生提供每餐不少于3兩的新鮮肉食。
“我的想法是,學校原本周二、周四就有肉菜,這樣孩子們就能天天吃上肉了。”卞華偉說。
沒想到,協議實施僅3個月,就出現了意外情況。卞華偉回訪發現,孩子們每周一、三、五能吃上免費肉,但周二、周四時碗里的肉卻“不見了”。
原來,孩子們在校的食宿等生活費用需要自家擔負,周二、周四的肉菜要用“飯菜票”購買。汝南完小近100名寄宿生來自周邊各山村,大多家庭經濟條件困難。懂事的孩子們為了多省點錢,寧可兩天不吃肉。
卞華偉發了愁:想把孩子們一星期的肉菜全包了,又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就在2011年,我國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玉龍成為首批試點縣之一。從這一年秋季學期開始,玉龍山區學生每天可獲得3元午餐補助。此后,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
欣喜之余,卞華偉提出調整幫扶協議,由學校將國家補助款項和他的個人幫扶款項結合,統籌安排學生一日三餐。同時,學校還根據他的專業意見排定營養食譜。多方合力之下,汝南完小全體學生在學校吃上了免費的營養飯菜。
有了汝南完小的經驗,卞華偉發起“學齡兒童營養改善”援助項目,將援助之手延伸到當地其他小學。14年來,他的援助項目已陸續在汝南完小、南溪完小、善美完小和天紅小學等4個小學實現“年年落地”,并對武侯完小、仁和完小等多所寄宿制小學開展固定資助。
見證變化 初心不改
每年3月,是玉龍山區小學的春季入學時間,也是卞華偉口中的“負債月”。他會在這個月籌足各受資助學校一學年的餐費,確保不耽誤孩子們在開學第一天吃上營養餐。
卞華偉告訴記者,資助一所學校每年固定支出在4萬元左右。2010年以來,各類捐助金額累計已達400萬元?!斑@不是我一個人的貢獻,一些親朋好友也陸續加入資助行列。”他說。
14年間,卞華偉見證著玉龍山區面貌巨變。這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最直觀的感受是,道路通暢了。此前,從玉龍縣城出發到達山區學校,開車要四個半小時、走160多公里的山路?,F在,新公路鋪好了,車程縮短至2小時。山區小學校舍也煥然一新。潔白的外墻、結實的地磚、干凈的窗簾……奔跑在陽光下的孩子們笑得天真燦爛。
近年來,玉龍山區學生身體素質明顯提升。玉龍縣婦幼保健院曾在相關學校開展體檢,以汝南完小為例,“學齡兒童營養改善”援助項目實施僅一年,該校學生的發育遲緩率就由28.1%下降至14.4%,身體消瘦的學生由11人減少為0人。受資助兩三年后,幾所小學的學生再未發現營養不良。
2018年9月,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在云南省貧困縣中首批“摘帽”。當地干部告訴記者,卞華偉的“學齡兒童營養改善”援助項目,是玉龍外援資助持續時間最長的非機構項目。
相比十多年前的“雪中送炭”,卞華偉現在的幫扶工作又有了新進展。
近一年來,玉龍縣各小學開始實行“分流”入學:三年級以上學生需歸并到師資、教具等更為充分的“中心?!?。在保留援助原學校的基礎上,卞華偉也醞釀著將“中心校”納入幫扶新方案。
“今年的援助項目已經順利‘續約’,資助款項分撥到了每一所幫扶學校。”他說,“做這件事進入第14個年頭,希望更多人關心山區孩子的健康成長,持續推動項目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