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翔:即使不做藝人,他的一生也依然會感染很多人
這個時代,成熟人類或精英人士越來越少崇拜偶像了,但費翔是個例外。
“拆開”這個偶像,他的任何一個“剖面”都足以令人喜愛。
(資料圖片)
一張從22歲帥到62歲的臉;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溫柔忠誠”。
對“流浪貓”和“大熊貓”一樣喜愛。
62歲但仍保有22歲的簡單、少年感和時尚感。
還有他對藝術的純粹喜歡和追求。
他的一切,都讓人感覺真實、親切。特別考古他的過去后,你會更為他的魅力所驚嘆。
費翔=飛翔,他的翅膀不曾被名利折斷
費翔這個名字的意思 ,是“飛翔”。
從年代老照片上看,他的媽媽畢麗娜是那個年代最自信的中國女性之一。1949年,她是臺北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在街頭,一位美國大兵被她窈窕的身影、自信的氣質吸引,為她拍了照片。她憤而索要,不打不相識,成就了一段姻緣。
在浪漫而文化氛圍濃郁的家庭里長大,費翔熱愛藝術、文化課優異,他先考入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醫科,后又憑借愛好,轉入戲劇系,并自己找到紐約社區戲劇學校進修。
30多年后,在這個學校的校友名單里,費翔的名字被和好萊塢巨星格里·高利·派克(戛納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列在了一起。
但是,22歲的費翔剛一畢業并未如愿當成演員,而是誤打誤撞被唱片公司發掘,發行了音樂專輯《流連》。
唱了5年的歌,時勢造英雄,費翔成為第一位回到祖國大陸的臺灣歌手——也就是我們小時候在央視春晚上看到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據說,那也是費翔第一次穿大紅的衣服,因為他在中學時一直是個小胖子,所以習慣了穿黑色。
哈哈,沒有人在意他曾是個小胖子,費翔以極品美男的形象,迅速“帥”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征服了到現在還忠誠的上萬“媽媽粉”。
以1987年的費翔為界碑,流行音樂正式登上內地的歷史舞臺。
“一個人要有多大的福分,能火成費翔那樣?”
可是這并不是費翔想要的,他非常清晰地知道:大眾瘋狂迷戀的那個“帥小伙”并不是真實的自己。炙手可熱的唱片市場,也不是他要追求的藝術理想。
有時候,人走的越快,就會發現離自己的理想越遠。費翔此時已經知道,自己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于是,在完成89場巡回演唱會后,在人生最巔峰的29歲,費翔毅然又固執地跟粉絲說“拜拜”。
他張開隱藏起的、理想的翅膀,回到百老匯找工作,開始了對人生的新追求。
1996年斥資千萬玩藝術,他把自己玩成了小透明
到了美國,沒人認識費翔。他需要從頭開始,在陌生的百老匯尋一個演出的機會。
為了這個機會,他提前做了一年的準備,請老師學習音樂劇。這一年中,他從“萬人矚目”變成了小透明,但他反而很享受。
“我不用修飾外表,穿著T恤上街后,我把衣服掛在通風位置,聞聞沒有味道,可以繼續穿。”
一年后,小透明來到百老匯面試,在數千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他成功地成為《西貢小姐》的配角演員。
一直到現在,費翔提起那次面試仍然很自豪:
“可以說是實現了我的一個夢。”
他想體驗的是音樂、臺詞、舞蹈和表演融合的藝術創作:
“我特別羨慕音樂劇的演員,除了用劇本和臺詞,還可以用歌聲或舞蹈把全場的觀眾帶到情感的極限。”
3年后,天賦異稟的費翔被安德魯·勞艾德·韋伯發掘,成為其“御用”的百老匯四大主唱人物之一,也成為百老匯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主唱。
可是,費翔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他知道,百老匯的舞臺不是他的終極舞臺。
1997年,他專門發行了一張專輯,把他唱過的百老匯音樂劇,都翻譯成了英文。
此前,中國的音樂劇流傳不甚廣泛,只有1949年的傳統劇目《孟姜女》、梅艷芳主演過的《茶花女》。一直到2002年,我國才出現首個音樂劇制作公司。
而費翔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在1996年耗資千萬錄制了這張專輯,他希望更多的國人聽到百老匯音樂,“拋磚引玉”地讓國內的音樂劇得以萌芽。他邀請了36位百老匯頂級樂師組成的交響樂團,跨越紐約、倫敦、北京三地,費時數年,這張專輯終于完成。
然而,畢竟音樂劇是小眾領域,完成這一切后的費翔,已經被中國市場遺忘。
他再回到國內,只能接到三、四線的商業演出——“玩藝術”成功地把自己玩脫了。
他是從不把觀眾分成三六九等的明星
有很多年,人們把明星到三四線城市商演的行為,定義為“過氣了”。
更有不少經紀公司寧可沒錢賺,也不讓自己的藝人到三四線城市演出,因為那樣“太掉價了”。
但費翔在十年前在被人問到這個問題時,是這樣回答的:
“中國的觀眾不只在一、二線城市里。”
網友說,聽到這話的一刻,我頓時羞愧,是我等太過勢利,費翔從未把觀眾分為三六九等。
有時他去三四線演出,一些公司給不了太好的住宿條件,甚至滿腳泥濘,費翔都不會介意,還會安慰別人:住這里就挺好。
費翔甚至還有這樣的“理想”:
“我想唱遍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但是祖國實在太大了,一輩子都走不完……我不在乎舞臺大小……現場演出是歌手最真實的表現,是我專業中最珍惜的一刻。”
在內娛最浮躁的那些年,他的經紀公司也曾因“演出前勞務費不到帳”,想撂挑子。
但費翔嫉惡如仇:
“你們怎么想的我不管,觀眾進場了我就要演。”
時間一長,大家也都知道了他這個習慣,整個團隊也變得“格局很大”。
費翔在2000年回到中國,并未開展新的“業務”,或大張旗鼓地宣傳。
他還是專研音樂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偶爾很“佛”地客串一些角色,以及參加一些懷舊的綜藝節目。
但誰都知道,懷舊不可能讓一個“過氣明星”再火,對于這點,費翔甘之如飴,不慌不忙。
他只是想享受藝術的盛宴而已,現實中是否被市場追捧不是他最關心的。
2012年,他迎來了烏爾善導演的第一次邀請,一個完全看不出是他的“天狼巫師”,他覺得好玩極了,懇請導演把他的形象做得再細致一點,再丑一點,他要演出“人生中第一個帶勁兒的反派”。
當時費翔已經52歲了,他的激情、想象力和化妝之后的神秘感,令烏爾善導演印象深刻。
在《封神》劇本里,紂王是一個神秘、高大、俊美、意志堅定而邪惡的君主,在了解費翔的表演狀態和油畫般的定格照片后,烏爾善就“看見了”費翔的“現象級”潛力。
果然,費翔成了有史以來,最帥、最有魅力、最高配的紂王。
為啥費翔能顛覆版紂王?網友:他干啥都是高配
回顧費翔的一生,毫無疑問,他活出了“高配”版的自己。
首先,他從未因名利“忘形”,對自己“飛翔的方向”一直都堅定極了!
當年,他完全可能成為活個十年,然后“色衰愛馳”的小鮮肉。
但他只在那種“流量明星”的氛圍里,停留了5年,便絕塵而去,尋找他的歌劇理想去了。
第二,,堅守“產品”品質,不創造傳奇不罷休
他可能不喜歡喧囂和熱鬧,但他還是開完了89場演唱會。
他當然也不可能喜歡泥濘,但踩著三四線的簡易舞臺,他唱得和站在百老匯的豪華舞臺上,一樣認真。
把百老匯歌劇中文化這事,到現在還是“虧錢的買賣”,他還在做。
為了“封神”,這個62歲的“老人”和20多歲的質子們,一起健身、騎馬、學習武術……
過去,他用才華、努力、專研精神和堅持,創造了不少傳奇,到現在,他還在創造傳奇的路上。
第三,不斷提升文化藝術綜合修為,成就“魅力紂王”
紂王打鼓的韻律感和魅惑,不是偶然。那是費翔對韻律和表演的綜合理解。
紂王一出現,就掌控世界的“人皇”氣勢,也不是偶然。那是他在百老匯舞臺鍛煉出來的控場力。
紂王的“貴族感”也不是偶然……你看他的微博就會知道,他的格局是全世界,他追求的是經典藝術。他在審美方面的水平與格調,早就超越了時代平均水平。
第四、用成就和德行,讓角色吃自己的紅利。
費翔不只是“春晚最帥的那把火”,“百老匯第一位華裔主唱”,“影視史上最顛覆紂王”,“第一位將百老匯歌劇翻譯成中文的歌手”,“第一位到三四線城市演出的中國國際明星”,他還是“第一位與艾滋病人擁抱的藝人”和“第一位認養大熊貓的明星”。
不怪有人說:費翔即使不做藝人,他的一生也依然會感染很多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