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市“三鏈同構”助推蘋果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片)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3日訊 近年來,棲霞市聚焦棲霞蘋果特色產業發展,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6000余萬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資3億元,支持棲霞市做大做強大蘋果特色產業。通過蘋果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對蘋果產業進行全產業鏈謀劃,實現“三鏈同構”全力發展關聯配套產業,真正把“棲霞蘋果”打造成為引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讓蘋果映紅鄉村振興路,挑起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金扁擔”。
夯實種植鏈,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構建良種“繁育推”體系,先后建立了4處蘋果優質苗木繁育基地,組織快繁脫毒抗重茬蘋果矮化自根砧苗木,年可生產脫毒苗木350萬株。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合作,布局建設200畝“蘋果多品種集成創新示范園”,引進試驗蘋果新優品種品系56個,新建果園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提升老齡果園產能,認真落實煙臺蘋果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伐老建新、“三改三減”等路徑,因地制宜推進老齡果園更新改造44萬畝,實現畝產增益500-1200元。打造栽培模式樣板,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成方連片打造建設高質高效現代生態果園,建設“市縣鎮”三級示范園1.35萬余畝。通過示范帶動,實現了土壤修復、更新換代、種植模式、科學管理、品牌打造、銷售經營“六統一”。聚焦智慧果園建設,以蘋果生產“精準感知—智能診斷—智能作業”為主線,利用農業智能網聯技術,建成數字化果園3500畝,用數字為產業賦能。打造特色果品基地,布局“一區域一特色”和“一村一品”,建設“雪果”、富硒果、SOD果等特色蘋果基地,“棲霞雪果”在中央新聞聯播播出,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新亮點。截止到目前,棲霞市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700多個,注冊蘋果商標241個、有機產品認證1個、綠色產品認證17個,無公害產品認證9個,蘋果認證基地達到30個。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年生產優質蘋果200萬噸。蘋果良種覆蓋率達到50%;蘋果商品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蘋果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60億元。
完善技術鏈,科技支撐產業發展。 發揮“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等國字號園區的矩陣效應,引導科技要素向蘋果產業聚集,示范打造現代蘋果園區,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和服務融合發展。加強“政產學研金服用”合作,先后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煙臺農科院等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率先建成束懷瑞院士工作站,合作共建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棲霞蘋果產業研究院和青島農業大學“三院一基地一中心”。實施“棲聚青春”人才工程,探索開展“百名博士進棲霞”活動,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等高層次人才30余人,實施各類科技合作項目80余項。創新果業技術培訓形式,采用新媒體直播和專家現場指導示范等形式,多次承辦了省、市果樹行業關鍵技術培訓班,對全市果農進行系統培訓100多場次;通過政府搭建的“科技三下鄉”平臺和每年100余場技術推廣講座,累計培訓果農達25萬余人次。
拉長“價值鏈”,增值增效貫穿全鏈條。 打造生態鏈條全面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無公害蘋果生產實現全域覆蓋,建設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8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項目,水肥一體、節水灌溉和綠色防控等覆蓋率80%以上,實現節水40%左右,節肥20-30%,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實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項目2.5萬畝,開展酸化土壤改良,有效提升土壤理化性狀;利用廢棄果枝資源,生產食用菌,EM菌發酵有機肥,沼渣沼液推廣應用,實現果業經濟可循環、可持續。開展生態種養,實現了“蘋果-沼、肥-畜、禽”循環種養,資源化利用率達100%。打造文旅鏈條。擦亮“棲霞蘋果”百年金字招牌,“棲霞蘋果”入選第五批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大中城市建立煙臺棲霞蘋果品牌形象體驗店25家。連續成功舉辦十九屆蘋果藝術節,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等各類展覽展銷活動,廣泛宣傳推介棲霞蘋果。開發文創作品、影視作品、工藝美術品、旅游紀念品,推進產業文化與產業經濟同步發展,先后拍攝山東衛視熱播電視劇《好雨知時節》《蘋果村里的蘋果事》等影視作品,展現了濃濃的棲霞蘋果元素。
閃電新聞記者 于蓓佳 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