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 金融 銀行 基金 數碼 保險 智能 汽車 娛樂 時尚 健康 體育 旅游 財經 科技

中外旅客同過暖心年 從北京到莫斯科:坐上暖心列車 體驗旅途百味

2020-02-17 22:39: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 微信 微博

2020年春運已經拉開大幕,筆者近日探訪了中國旅程最遠、運行時間最長的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即多國聯合運輸)車隊。

北京剛落了一場細密的小雪,下午1∶19,筆者走進位于朝陽區通惠河畔的北京鐵路局北京車輛段,趕來見一位特別的“旅人”。從1960年5月起 ,每到周三,它都會風雨無阻地從北京站出發,于6天半后抵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我們遠遠地便注意到了它——被稱為“中華第一車”的K3/4次國際聯運列車。這是一列老式綠皮火車,車身懸掛著鮮亮的中國國徽,國徽下的白色銘牌用三國語言印著“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車門把手、車窗框都磨得锃亮。

每周,這趟列車都會跨越7818公里,途經中、蒙、俄三國,沿途景致各異:于黃沙戈壁看大漠孤煙,于萬里林海賞春花秋月,于蒙古草原望揚鞭牧馬,于貝加爾湖觀碧水連天。

一路風霜一路歌,作為中國開行的第一列國際列車,列車肩負著“為國爭光開拓進取”的使命,用心服務中外旅客,載著他們的期許與夢想駛向遠方。

春運路上,中外旅客同過暖心年

國際聯運車隊黨總支書記唐鵬翔、新老兩代列車長孫國祥、陳響和兩代翻譯楊繼廣、周湘峰正在等候我們,他們統一穿著筆挺的深色制服、藍色襯衣,一見筆者,便都熱情地起身相迎,溫暖的笑容讓我們倍感親切。

國際聯運車隊的制服首先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金燦燦的“MC”標志(國際聯運列車的標識)印在袖口和肩章上,代表國際聯運車隊;印有國徽的胸章,列車長的是金色,翻譯員的是銀色,因為用久了,都被汗水和雨雪侵蝕得有些斑駁。

快過年了,我們的話題便從春運開始了。

孫國祥車長今年59歲,跑了36年聯運了,有將近20個春節都是在車上過的。

孫國祥說:“每年,趕上春節的班組,除了要帶足食材,還要準備‘年貨’。”

年貨有哪些?大白菜、土豆最耐得住存放,是“必備組合”;當然,也少不了屯上年夜飯用的餃子面兒。除了吃的“年味兒”,貼的窗花啊,拉花啊,也備足了份兒。

光有材料不行,在車上過年,也要像在家過年一樣,“掃塵”、布置。

打掃得有多認真?

聯運車隊打掃列車有八字口訣:“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列車員們人手一個抹布,連天花板夾層都不放過,里外擦拭一新。

打掃完畢,還要“打扮”餐車。在窗戶上貼幾個印著生肖和福字的窗花,在車頂掛起彩色氣球,從車頭拉起一串帶著金色吊穗的春字拉花,一直延伸到車尾……餐車里一派紅火喜慶。

整備(術語,意為整理車廂、準備物資)好了,就該出發了?;貞浧鹜甏哼\,車長們滔滔不絕。

每節車廂的鍋爐間都有架小灶臺,旁邊的休息室有塊小方桌。孫國祥說,每到大年三十,炭火燒得正旺,列車員們會在這里為大家包餃子。旅客們有時也會自發參與,大伙兒分工明確,和面的,搟面皮兒的,包餡兒的……看到大家忙里忙外,來自俄羅斯、蒙古、德國等國的外國朋友也都湊過來瞧,甚至饒有興致地包上幾個。

餃子出鍋,列車員們便送給每位旅客品嘗。都有什么餡兒呀?有白菜餡兒的、大蔥餡兒的。孫車長說,餃子吃到嘴里,外國朋友們恍然大悟:“中國的餃子原來是這樣呀!”看到他們的興趣和疑惑,列車上的翻譯人員便給他們講講中國“年”的民間傳說,聊聊餃子的來歷。外國旅客很高興能和中國的朋友們一起過年,會用母語向列車員和中國旅客問候“新年快樂”。

“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代表著咱們國際聯運車隊的一份心意,也締結著中、蒙、俄之間的友誼。”年輕的列車長陳響說。

對于聯運人來說,春運是摻雜著鄉愁和感動的。

“因為排班的關系,你要是趕上一次在境外過年,這十年八年就老趕上。”孫國祥告訴筆者。

想家,但不遺憾。兩位車長都說,在春節這樣的特殊日子,與旅客們朝夕相伴,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會迅速升溫,就像一家人一樣。“大家在車上也能過個好年,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陳響動情地說。

路途漫漫,列車員們苦并快樂著

跑聯運,有苦,也有樂。談起一趟趟旅程,孫國祥意味深長地說,“我對這列車有很深的感情。”陳響車長則感嘆,“沿途的種種經歷點亮了我的生活。”

先聊聊“樂”吧。一說起貝加爾湖的四季,陳車長目光炯炯,邊講邊不停地用手比劃。

“在冬天,早上八九點鐘,晨光從兩個山尖兒間穿過,灑在湖面上。”孫國祥雙手伸直,手腕相貼,比出一個倒三角,“那會兒水都凍住了,用手把積雪抹開,就可以看到透透的‘藍冰’。”

孫國祥又說,等到開春,貝加爾湖便生機勃勃。冰化了,樹梢冒出綠芽來,碧色的湖水清澈、純凈,湖面下二三十米都被陽光照透。秋天,湖邊紅黃各色的樹木大片大片地相連,像油畫一樣……末了,陳車長感嘆道:“這是大自然賦予的美感啊!”

景美,聯運列車員們之間的情誼,更美。

由于車程長,同一班組的成員們在一起一呆就是半個月,同吃同住,并肩作戰。“在我們的班組里,不管老少,都把彼此當同事、兄弟、戰友。”陳響說,他還給兄弟們介紹過對象。我們問,效果怎么樣?“真成了一對!”說著,大家都會心地笑了。

不過,孫國祥告訴筆者,“可也不都是快樂啊,跑聯運苦起來,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那再說說苦。列車員們有哪些苦?

為供暖,燒煤、運煤苦。

孫國祥說,在冬天最冷時,西伯利亞的室外溫度會達到零下四五十度,“我頭一次跟車,穿著到膝蓋的皮靴子,在車廂門口只站了10分鐘,腳就凍傷了。”嚴寒中,列車員們需要不停地給鍋爐加煤,以確保供暖和列車運行。有人統計過,列車往返一趟,每位列車員都要燒將近10噸煤。

運煤也是重體力活。2分9秒,這是每個車廂“上煤”的精確時間。列車需要在特定站點補充煤,一桶煤塊重20斤,一節車廂起碼要上七八桶。停站時間有限,嚴格控制時間,列車員們常常左手剛遞出一桶,右手就接來下一桶,絲毫不敢松懈。

路途遠,少眠、輪班苦。

這趟列車的車組成員清一色都是男性。孫國祥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列車上工作任務重,對人的身體和精神素質都是很大的考驗。

每節車廂的工作由兩個列車員輪流負責,規定是8小時一換班,但涉及到一些站點需要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個人每天其實只能休息5到6個小時。如果碰到邊境檢查,列車員們還要連續工作超過12個小時。

奔波久,離鄉、思親苦。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們一個半月最多只能回家兩周,家里的很多事都照顧不到。

2019年初,陳響隨車到達莫斯科,同一時間,在北京的父親突發腦溢血住院。妻子一邊帶孩子,一邊在醫院照顧父親。“后來我媳婦扛不住了,才給我打電話,我腦子瞬間一片空白。但我還是硬壓下焦慮的心情,做好列車上的每一件事情。”他回憶道。等到了北京,他直奔醫院,整整一個月都沒有離開過,終于盼到了父親恢復意識。

經歷了這旅途百味,聯運列車員們依然對工作充滿熱愛。孫國祥與這趟列車同歲,馬上就要退休,告別從24歲堅守到現在的車長崗位。

“只要在崗位上一天,我一定盡全力跑好每一趟車!”這位曾經的軍人、言談中總是笑著的老車長眼角發紅,但目光堅定,“如果能選擇,我一定選擇繼續。”

代代傳承,聯運車隊用心做服務

孫國祥說,這些年,車組成員一面經歷自己工作、生活的苦與甜,一面對旅客悉心照料。“只要旅客有需求,我們絕不推辭。”他抿了下嘴角,神情認真。

2011年11月18日,列車返程途中遇上過一位建筑工人,全身多處粉碎性骨折,等著回國接受治療。

車廂門口窄,擔架進不去,怎么辦?

“不能讓傷者在零下35攝氏度的站臺上久等。”孫車長雷厲風行,幾個人配合迅速拆除車門和二道門,讓傷者順利上車。當乘務員把自己做的餃子、面條端給工人們,傷者和陪同人員都眼含熱淚,什么話也說不出,只緊握住乘務員的手,一個勁兒地搖啊搖。

等快到北京,孫國祥又著了急。擔架進去了又出不來,這可咋整?

“當時的情況只能從車窗出來,那就要拆掉窗戶和小桌,同時聯系車站變更停靠的站臺。”孫國祥說。車組成員迅速分工合作,立即與車站調度取得聯系,順利將列車的??空九_調到了靠近窗戶的單號站臺。列車停穩時,列車員們已拆除車窗,救護人員也等在站臺上,讓傷者得到了最及時的治療。

和這種特殊事件相比,幫旅客在犄角旮旯里尋找失物,對聯運班組成員來說則是家常便飯。但是有一次,旅客丟失的不是一般的東西,而是一個孩子。

2016年7月31日,一位三十多歲的境外旅客帶著五六歲大的兒子乘坐列車,途經俄羅斯葉卡捷琳堡時,卻把兒子“落”在車上了。

“我們當時馬上聯系了葉卡捷琳堡站,描述了該旅客特征,車站卻說沒有找到。”翻譯員周湘峰回憶起當時,焦急地攥緊了拳頭。車組成員們又趕快聯系當地警方尋求幫助。孩子沒有護照,如果找不到父親,到站后將面臨無法出站的難題。

竭盡所能地尋找大人,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列車員們一刻不耽擱。

在幾天的相處里,男孩兒和列車員們越來越親近。“他太乖了,不哭不鬧的。”周湘峰有些心疼地說。

緊張了一路,抵達莫斯科時,沒想到漏乘的旅客早已經等在莫斯科站了。原來,這位父親一發現漏乘,沒有跟車站聯系,卻立刻買了機票趕到終點站??吹侥泻溥M父親懷里,周湘峰心里的大石頭落了地。臨別前男孩兒回頭戀戀不舍的一眼,周翻譯記到了今天。

隨著出國游客中退休老人的比例日漸增多,照顧老人也成了國際列車的工作日常。

“感謝您對我們的照顧,永遠難忘。”這是于富田、閆綏華夫婦發給孫國祥的短信。

兩年前,80多歲高齡的夫婦倆前往莫斯科旅游。返程時,由于航空公司禁乘,老兩口登上了孫國祥負責的那趟列車。

飛機只需8小時,火車卻要六天。老人年紀大了,心臟不好。孫國祥接了二老上車后,無微不至地照顧兩位老人一路的生活起居。夏天天氣熱,他就不時地為老人們遞濕毛巾、熬綠豆湯。這些事對老孫來說稀松平常,“當時就為了順順利利,沒想到卻結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常常問候。”

“這是傳承,照顧旅客跟照顧自家孩子一樣用心。”北京客運段的宣傳員張潔對我們說。從第一代聯運人傳到孫國祥這一代,再傳到陳響這一代,這趟列車凝聚了代代傳承的熱愛和投入。

“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走上了這個崗位,就得肩負起這份責任,擔當起從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榮耀,讓百姓乘坐了有榮譽感,讓世界各國的朋友乘坐了都能認可中國的這趟列車。”

陳響說這話的時候,筆者讀出了兩個字:使命。

歷久彌新,“老列車”變成了“新網紅”

這趟列車歷經60年風雨,在近幾年突然“火”了起來,帶起一股“旅游熱”。

“這股熱潮是從2012年的‘中俄旅游年’和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開始的。”列車長陳濤回憶,2016年,列車迎來了第一個旅游團,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每到5月末,旅游團幾乎將列車上的位置“全包”,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

說到“火”的原因,列車上的慢生活是其中之一。

在采訪的間隙,筆者走進安靜的硬臥車廂,坐在舒適的下鋪,想象著窗外廣袤無垠的蒙古大平原、“長河落日圓”的戈壁和沙漠、幽靜的松林和白樺林……明代著名學者董其昌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配著這樣的風景,讀一本書,沒有事情來煩擾,想必意義已超越了學習知識,更是在滿足當代人對慢生活的追求。

車隊書記唐鵬翔有時也會跟跑這趟列車,切身體會到旅途帶給心靈的凈化與震撼。“當你看到大平原時,會想到人是多么渺小啊!這就是詩和遠方!”

除了生活節奏慢,列車生活中的樂趣也吸引著旅客們。

從2015年起,這趟國際聯運列車,“國際列車迷”賈兆林已經坐了4次。他和列車員們都混熟了,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賈叔”。賈叔告訴筆者,他就特別喜歡待在列車上。

車上晃晃悠悠的感覺,是樂趣。剛開始乘坐的兩天還不習慣,后來他反倒喜歡上了這種悠然的節奏。賈叔笑說,“真的,下了火車還會睡不著覺呢。”

用翻譯軟件聊出的情誼,更是樂趣。“這一路,我用翻譯軟件結識了好幾個外國朋友。”賈叔驕傲地說。旅途中,一遇到有趣的外國旅客,不會說外語的賈叔就用翻譯軟件跟對方聊天。有一次,他認識了一個德國小伙子,靠賣畫在全世界周游了6個月,這讓生活瀟灑的賈叔也自愧不如。

賈兆林說,2020年夏天,他可能還會去坐這趟車。“之前坐這趟車認識的華人朋友住在烏蘭巴托,老是邀請我去玩。”他故作責備的語氣里,盡是對下次旅程的期待。

從上個世紀駛來的國際聯運列車,在經歷了時代的飛速變遷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唐鵬翔欣喜地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K3/4次列車會換上全新的車體。筆者與唐書記約定,到那時,我們再來登上列車,乘上它,來一次亞歐大陸之旅,嘗嘗列車員們親手做的餃子、聽聽草原上的蒙古牧歌、看看那美麗的貝加爾湖……

相關文章

中外旅客同過暖心年 從北京到莫斯科:坐上暖心列車 體驗旅途百味

2020年春運已經拉開大幕,筆者近日探訪了中國旅程最遠、運行時間最長的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即多國聯合運輸)車隊。北京剛落了一場細密的小雪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哪些景區游覽更便利 便利度指數規范旅游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美團點評前不久聯合發布了中國景區旅游消費便利度指數(Travel Convenience Index,以下簡稱TCI指數),這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廁所革命”成為提升當地群眾生活品質 廣西旅游“廁所革命”再升級

南寧青秀山風景區竹園廁所桂林市地中海俱樂部旅游廁所馬頭墻、疊石流泉、桂北少數民族圖騰和神話故事,干凈優雅,與景區融為一體,賞心悅目

來源:人民日報

北京西站為疫情防控醫療物資提供運輸保障

央廣網北京2月15日消息 記者從北京西站了解到,2月14日,2萬個防護面罩、1萬2千套防護服和2臺醫用空氣壓縮機共計1002箱,分別搭乘17:54開

來源:央廣網

“旅游過年”的人怎么辦? 叫停團隊旅游服務

近年來,旅游過年已逐漸成為時尚,然而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各地已緊急叫停團隊旅游服務。那么,對于無法成行的旅游者應怎么

來源:新華網

旅游餐飲業降幅大 物流等"逆風而上"

按照慣例,每年春節過后都是企業集中釋放新增崗位,人才積極求職或跳槽的旺季。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招聘風向和人才需求出現了哪些變化呢?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年底八成多居住區出門見公園

今年北京市民身邊,又多了10處城市休閑公園、50處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到今年年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高到83%,比去年增加

來源:北京日報

河南省內依托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對60歲以上老人免票開放

新華社鄭州12月4日電(記者李麗靜)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近日表決通過并將于明年4月1日實施的《河南省旅游條例(修訂)》規定,河南省內依托公

來源:新華網

成都建近3000公里綠道

實施全域增綠,累計建成近3000公里綠道成都 鋪就城市最美底色毛茸茸的小腦殼、蓬松的大尾巴,一只靈巧可愛的小松鼠在樹叢里上蹦下跳……近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海南養老:氣候暖人,服務暖心

近百萬老人在瓊過冬,激活當地服務產業——海南養老:氣候暖人,服務暖心核心閱讀海南是旅游休養的熱門地點,很多外地老人來此過冬,本地老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