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聚里”樣本這樣打造!上海社會建設專家講壇舉行
新民晚報訊(記者 宋寧華)從優化“生活圈”到鏈接“朋友圈”,“鄰聚里”樣本這樣打造!8月25日下午,以“打造普陀高效能運營的‘鄰聚里’樣本,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為主題的上海社會建設專家講壇在普陀區“鄰聚里”中心曹楊新村街道武寧片區舉行。本次講壇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導、上海市普陀區民政局和上海市社會建設研究會共同主辦。
(相關資料圖)
圖說:上海社會建設專家講壇舉行 主辦方供圖(下同)
“鄰聚里”的生動實踐
《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發布以來,本市各區積極落實,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其中,普陀區以“鄰聚里”中心建設為抓手,著眼“一站式綜合服務”多渠道提升綜合服務設施利用效率,拓展社區服務設施的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場地配置、人員配備、運營方式等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從普陀區持續推進“鄰聚里”中心建設的實踐和已取得的成效看,對全市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工作具有學習和借鑒意義。
普陀區副區長蔣龍介紹,普陀區結合《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堅持立足民心民愿,積極探索區域化規劃引領、集聚化服務供給、精細化管理保障。在黨建引領下,經過5年多的推進完善,全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32個定位清晰、規模適配、功能健全的“鄰聚里”網格化綜合管理服務中心,輻射覆蓋全區10個街道、鎮,288個居村,為居民百姓打造高品質幸福家園。
普陀區民政局局長張建東作了題為“以‘鄰聚里’平臺實踐‘聚鄰里’目標,探索社區基層治理再升級”的主旨演講,介紹了普陀區建設“鄰聚里”從“聚功能、實現基層治理‘普陀方案’,到增效能、打響服務陣地‘靠譜品牌’,再到精細化、構筑善治共享‘普陀樣板’”的發展過程和思考,并表示:要著力深化“鄰聚里”網格化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增進民生福祉,努力實現“共建美好社區、共創幸福生活”美麗愿景。
普陀區相關街道和“鄰聚里”中心運營方代表作了主題交流。曹楊新村街道辦事處張磊副主任交流的主題是:“15分鐘社區生活圈”背景下的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真如鎮街道辦事處陳小麗副主任交流的主題是:綜合服務體的“煙火氣”;“鄰聚里”中心運營方、上海社鄰家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章雯吉交流的主題是:“鄰聚里”分類治理的中心運營;“鄰聚里”中心運營方、上海青創社會服務中心理事長陸力仁交流的主題是:“鄰聚里”中心的社會化運營初探。
普陀區居民以情景劇的方式,展現了“鄰聚里”的小日常,反映了普陀區各街鎮努力把“鄰聚里”中心打造成家門口公共服務綜合體的生動實踐。
從優化“生活圈”到鏈接“朋友圈”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趙欣和上海政和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上海市社會建設研究會副會長羅新忠分別作了專家點評。趙欣認為,“鄰聚里”中心圍繞居民、社區、駐區單位、街區老有所樂、幼有所育、青有所成的需求建立了合作關系和專業服務關系,跨出了從優化“生活圈”到鏈接“朋友圈”的重要一步,促成了整體性治理和服務網絡的構建。
羅新忠認為,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是以社區黨員群眾和駐區單位為主要服務對象,布局在街鎮、片區、居村三個層面,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提供多層次、多樣性社區公共服務的綜合服務空間、社區治理平臺。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作為社區共同體的治理載體,是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上海城市發展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他按照人口規模適度、服務管理方便、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的要求建設布局,具有公益性、綜合性、集約型等特征,不僅解決家門口的服務,還可解決更大范圍的社會需求,讓公共服務真正落地,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本次講壇上,還舉行了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16個區聯合啟動儀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