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高原綻放
青春,在高原綻放(主題)
青年報記者 顧金華
【資料圖】
今年6月,隨著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第二批和第三批援永平縣醫療隊歸來,1987年出生的青年醫生陸子陽的援滇任務圓滿畫上了句號。離開云南省大理市永平縣的那天,她在朋友圈中動情地寫下了“一年永平人,一生永平情”。不過,陸子陽還未踏上返滬的路途,同樣是85后的林琳卻已抵達永平縣,開啟堅持不懈的長跑接力。
她們是眾多援滇青年醫生的縮影,她們用自己的努力與奮斗,讓青春在高原綻放。而更多青年醫生奔赴祖國邊疆的故事,還在繼續……
多項“零突破”
云南省永平縣地處云南大理市西部,毗鄰祖國邊疆。那里有最純凈的藍天白云,也有走不完的崎嶇山路;那里有最搖曳多姿的風土人情,也有很多健康觀念十分薄弱的老鄉;那里有最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也有醫療資源匱乏、語言不通的窘境……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主治醫師陸子陽剛隨醫療隊到達永平縣人民醫院的時候,眼前的一切確實讓她有些傻眼,醫療設備缺乏,很多在上海極其常見的手術在當地卻仍然是零。
來到永平,醫療隊首先要解決的是臨床技術“更新突破”。面對當地婦女生育觀念落后,醫院救治水平薄弱的境況,陸子陽和她的隊友們一步步“傳、幫、帶”。宮腔填塞球囊壓迫止血術、球囊引產術、宮腹腔鏡聯合治療不孕手術、單孔腹腔鏡手術等,從簡單到復雜,隨著一個個婦產科新技術的開展,讓更多老鄉可以在當地就醫,解決了外出就診困難的問題。
陸子陽清晰地記得,今年4月,永平縣人民醫院遇到一道難題——一個年僅15歲、體重近200斤的小患者需要剝除巨大卵巢囊腫。結合術前檢查和患者自身情況綜合考量,若想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創傷,促進傷口愈合,最理想的方案是進行單孔腹腔鏡下巨大卵巢囊腫剝除術。
操作這樣一臺手術,在上海常見,但在永平、甚至在大理州還是第一次。作為主刀醫生,手術前陸子陽有些忐忑。手術持續4小時,完整剝除患者囊腫,術后僅留有臍孔小切口,有利于傷口愈合。一切順利!
類似的“首例”還有不少。隨著醫療隊的到來,永平縣的危急重癥搶救能力越來越強,醫療隊援助后實現了孕產婦零死亡,多項婦產科技術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包括陸子陽在內的每一位隊員都在用努力書寫一個個了不起的邊疆故事。
援滇醫生與求診者交流。青年報記者 常鑫?攝
堅持不懈的長跑接力
在云南的日子,陸子陽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日常的專家門診、手術外,陸子陽和其他隊員一起,幫助當地醫院制定出標準流程,讓每位前來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時且專業的診療救治。另外,她還需要定期對當地醫院醫生進行理論授課,為他們解讀最新醫療指南,普及現階段醫療的最新技術與最新知識點。遇到典型手術和復雜手術時,她還上臺帶教,確保本地醫生能夠獨立操作。
除了臨床治療,婦產科醫院援永平醫療隊的姜峰醫生支持并指導當地醫生獨立發表了該院首篇SCI論文,助力提升醫療科研水平。“在醫療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從如何找文獻、如何去設計科研課題開始,一步步帶著他們把科研做了起來。”陸子陽說,援滇總會結束,但即便要離開,也要完成“輸血”到“造血”的愿望,她希望能留下的是帶不走的“技術、人才、成果”。
離開永平的那天,陸子陽在朋友圈中動情寫下了“一年永平人,一生永平情”。
上海青年醫生與永平的故事,還在繼續……今年6月份,1986年出生的林琳作為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第四批援永平醫療隊的隊長,帶領著隊員們,將這段情誼繼續延綿,接力永平醫療援建。
談及援滇的原因,林琳說:“沒想那么多,只要祖國需要,我就得去。”對于每一位醫療隊隊員來說,解決危重孕產婦死亡率高的安全問題,開展婦產科新技術,護佑邊疆女性健康……這些都是刻不容緩又非常艱巨的任務。在這里,走同樣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在這里,同樣的工作需要作更多的準備;在這里,生同樣的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林琳說,醫療隊員和當地醫護人員共同接力起的“長跑”,從無到有,在祖國邊境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永平縣,青山綠水吸引著遠道而來的上海青年醫生,但變化無常的天氣也在考驗著他們。盤山路、甚至塌方的危險都無法阻擋義診的步伐,林琳帶著隊員們的足跡遍及許多山區、村寨,把義診送到周邊的地區,讓更多的人群受益。
援滇青年醫生團隊。青年報記者 常鑫?攝
從醫初心從未改變
回到上海后,援滇的日子依然歷歷在目,那些溫暖、友誼、感動、緊急的瞬間……至今讓陸子陽記憶深刻。
不負韶華,青春無悔。“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邊疆人民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其實內心挺驕傲和自豪的。”無論對于陸子陽或是林琳而言,援滇都將成為她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回到上海后,陸子陽回歸到了忙碌的日常工作。談及學醫的初衷,陸子陽告訴記者,“當年報考醫學院的想法很純粹,學習一門自己能夠喜歡的專業,掌握一門有用的技能。但是邁入醫門、成為醫生后,越來越堅定了‘要做一名好醫生’這個想法。”
不過,當一名好醫生并不容易,從跟在查房隊伍最末尾的實習生,到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醫生,這個過程中經歷過很多挫折。陸子陽坦言,比治病更困難的,是治心。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求醫后,有的家屬和患者的精神同樣崩潰、灰心乃至一蹶不振,患者甚至拒絕配合治療。而作為醫者,她能做的,就是在密切觀察、不斷地調整之外,花更多時間和患者、家屬談心。隨著心結一點點打開,病情也一點點有了起色。一路走來,陸子陽說,感謝科室主任易曉芳老師等醫學前輩毫不保留地傳授知識,而現在她也同樣愿意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分享給身邊的青年人。
林琳的援滇故事還在進行中,參與會診、疑難病例討論及危重病例搶救,規范診治流程,積極開展科室小講課,做好“傳幫帶”……奔著上海專家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有的老鄉為了感謝還專程送來雞蛋這些特產,林琳覺得,感受到云南老鄉的熱情、淳樸、友善,也感受到了身為醫者自身價值的最大體現。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當初學醫時許下的誓言。揮灑青春與汗水的鍛煉砥礪著成長,青春就是給更多的生命帶去希望。對于這群青年醫生而言,從醫初心從未改變,那就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