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資訊丨縣域共青團改革|全面提升志愿服務效能 益陽資陽區“三鏈聯動”激發青年志愿服務活力
通訊員 吳鎧甫
自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全面鋪開以來,共青團益陽市資陽區委圍繞“黨政之中心,青少年之需要”,聚焦“六化”具體要求,全面部署資陽區縣域改革任務,立足服務青年和發揮青年力量助力基層治理,組織、資源、品牌“三鏈聯動”,樹牢團員青年擔當作為“風向標”,激發志愿服務新活力。
(資料圖片)
專項推進建優“組織鏈”
發揮頭雁效應。打造專業化青年志愿者隊伍,由返鄉大學生、團員學生、退役軍人、自由職業人員、企事業單位青年干部等群體構成的青年志愿骨干力量,加強青年志愿者服務能力建設,廣泛開展青少年幫扶、公益環保、結對幫扶等志愿服務活動,全年開展各類志愿活動500余場。
培育后備力量。深入挖掘優秀學生志愿者作為骨干隊伍后備力量,做好互助幫帶模式,廣泛開展“返家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102名學生走出校園、了解基層、服務基層,參與基層治理,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規范青年志愿服務。完善機制、創新活動、強化培訓,志愿者崗前培訓大力提升規范化水平,為資陽區“古韻古城·資水資陽”2022年國慶美食文創百樂匯、資陽區2023年古城櫻花歡樂跑、益陽市“花田喜事 天賜良緣”浪漫園林集體婚禮、益陽市2023年創園花展暨中心城區文化旅游消費節等大型節會活動的成功舉辦提供了高水平、高效率、專業化的志愿服務。
打造“3+3”青年志愿服務體系。建立區、鄉鎮、村(社區)志愿服務隊三級隊伍,打造“團干團員+青年志愿者+青年突擊隊”模式,組建了青年突擊隊、青年志愿服務隊、“河小青”志愿服務隊、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等各級志愿服務隊伍130余支,累計開展“情滿旅途·暖冬行動”、凈灘行動、學雷鋒便民廣場志愿服務、“七彩假期”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3000余場次。依托全區22個“青年之家”,建立聯系青年常態化志愿服務機制,鏈接青年超5000人。
此外,利用微信公眾號、“志愿匯”等平臺發布活動,提高活動參與度和影響力,通過政策落實志愿者評先選優等激勵機制,搭建人人可參與、人人愿參與的志愿服務平臺,盤活全區青年力量。
切實統籌盤活“資源鏈”
為切實推動更多青年參與志愿服務工作,資陽區廣泛鏈接各方資源,打造志愿服務“蓄水池”與“活源泉”。
積極爭取社會資源。爭取志愿服務項目,開展希望工程“一元捐”、“壹基金溫暖包”、“團團希望小屋”、“99公益日”、關愛青少年身心健康“十個一”行動等活動36場,籌措資金35.1萬元。
強化部門聯動。做好“志愿服務+”文章,聯動教育、衛健、司法、人社等單位,組織開展文明創建、心理健康輔導、普法宣傳、青少年權益保護等公益活動,先后以“心理健康送課下鄉”、“青少年法治教育進校園”、“情滿旅途·暖冬行動”、“防溺水應急救護公開課”、“春風行動”等主題開展志愿服務460余次,受益人數達3萬余人。每個項目完成后,團區委都會聯合相關部門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再總結、再優化。
整合宣傳資源。以“點”處示范帶動全“面”發展。開展線上線下宣傳,以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為載體,及時發布志愿服務通知,宣傳志愿服務優秀事跡。2022年,“資陽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發布志愿活動類推文21篇,幫助廣大青年更加迅速掌握活動資訊,吸納更多優秀青年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多次獲新湖南、學習強國等媒體推介。
打造志愿服務“品牌鏈”
充實“共青團+社會組織”的服務力量。打造“河小青”“七彩假期”“資陽青年說”“防溺水公開課”等志愿服務品牌化項目,以點上突破促推面上開花。
其中,“河小青”等4個志愿服務項目獲團省委表彰,共青團資陽區委獲評全市優秀志愿服務組織。號召 200多名“河小青”志愿服務骨干成員,全年累計開展大小活動800余次,帶領全區5萬余名群眾參與了保護河道志愿服務活動,資陽區河小青行動中心獲評湖南省縣級優秀河小青行動中心。
探索“青年之家+青年活動”模式。以社會化、有形化、日常化運作模式,設置共享自習室等活動空間,為廣大青年提供閱讀休閑、文娛交流、政策宣傳等服務,使“青年之家”成為青年交流的“大本營”、青年成長的“大舞臺”、服務青年的“壓艙石”。
在全區20余個村(社區)開辦不同特色的“七彩假期”公益暑托班,由各村(社區)團支部、青年之家聯合承辦,以“美育+”藝術啟蒙、傳統文化、心理健康、防溺水安全教育等內容為重點,組織135名青年志愿者們盡展所長、盡傾所能、盡顯熱情,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022年暑期服務青少年上千名,有效緩解暑期無人看管青少年的難題。
建立“一鎮一品”“一校一品”工作機制。大碼頭街道團工委不斷豐富青年活動載體,團結帶領青年組建“好聲音青年宣講團”、碼頭青年突擊隊、青年志愿服務隊等青年隊伍,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貼心服務居民群眾,注冊青年志愿者1100余人。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近500次,受惠群眾8000余人,推動志愿服務實現了從“單向服務”向“雙向服務”轉變。汽車路街道各社區搭建了紅色圖書室、兒童天地、瀚墨國學堂等“微項目”,開展文化學習、休閑娛樂、就業創業等志愿服務30余場次,讓青年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作用發揮有舞臺。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今日辟謠(2023年6月25日) 焦點快看
今年以來,我國部分地方對轄區內違規占用耕地種樹造林的現象進行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