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心人”孔祥勇——他為雪域高原打通“救心”高速路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隨著“科大新醫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科大附一院最亮麗的底色。對于臨床醫生來說,除了精湛的醫療技術,他們更是“獨擋多面”,“首席創新官”“援藏使者”“醫療特種兵”“科普達人”成為他們身上的新標簽,他們為照亮健康打開了另一束光。即日起,本報將推出中國醫師節特別報道,讓大家了解臨床醫生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他為雪域高原打通“救心”高速路
提起ICU大家并不陌生,而CCU(冠心病重癥監護病房)卻鮮為人知。這里收治著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等危重癥患者,可以稱得上是“離死亡更近的地方”。夜幕降臨,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南區CCU,各種監護儀器“滴滴”聲此起彼伏,“救心人”孔祥勇正帶著來自西藏的徒弟夏敏文進行當天的第二次查房。作為安徽省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孔祥勇不僅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帶到雪域高原,還為當地培養了一批能夠“搏律通冠”的醫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次次為患者開通“生命之路”
急性心肌梗死被稱為心血管疾病中的“頭號殺手”,病情進展往往十分迅速,隨時有急性心衰、惡性心律失常乃至心跳驟停、猝死的風險,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關重要。
孔祥勇介紹,對于急性心梗患者來說,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首選的救治方案。該手術是一種成熟的微創手術,醫生從人體橈動脈或者股動脈進針,將導管送入冠狀動脈開口處并注射造影劑,在放射線成像下就可以看到患者的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或者閉塞。
如果出現重度狹窄或閉塞,可以利用球囊擴張的方式,將狹窄部位擴開,也可以通過安裝支架的方式,使患者堵塞的血管恢復通暢,從而解除心肌缺血的狀態,為患者開通“生命之路”。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022年,中國科大附一院心血管內科介入手術量超過1.1萬臺次,其中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超過7500例。作為“救心人”的一員,孔祥勇熟練掌握冠狀動脈介入技術,一次次讓危急重癥患者轉危為安。
六天五夜的一次藏區義診
2021年7月,孔祥勇作為安徽省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來到世界屋脊,孔祥勇真切地體驗到高原反應帶來的生理不適。由于山南地區冠脈介入治療技術比較薄弱,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在本地常常無法得到及時救治,只能驅車數個小時轉診至拉薩的醫院進行治療。
“時間就是心肌,我們必須把技術留下來,為生命贏得更多的時間。”在孔祥勇的帶領下,山南市人民醫院成功彌補了冠脈介入手術的技術空白,讓當地藏族同胞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及時的治療。
一年間,孔祥勇帶著當地醫生做了264例冠脈介入手術,其中部分是急性心梗患者等危重癥患者。
“藏族同胞真的特別淳樸,患者家屬從老到小,排著隊來給我們獻哈達,我確實很受觸動。”當孔祥勇的脖子上被患者家屬掛滿了沉甸甸的潔白哈達時,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援藏使者”肩頭的責任。
在西藏工作期間,孔祥勇發現很多藏族同胞對心臟病認識不足,發現時往往心臟問題都比較嚴重。于是,他開始帶領當地同事赴藏區基層義診。
地廣人稀的西藏不同于平原地區,最長的一次義診,孔祥勇和同事跑了六天五夜,路上時常會碰上山上掉下的落石。但當他拿著聽診器聆聽當地群眾的心跳時,孔祥勇覺得自己的奔波非常有價值。
讓西藏醫生“少走彎路”
夏敏文是山南市人民醫院心腦血管內科的醫生,也是孔祥勇援藏期間的幫帶學員之一。現在,他隨著孔老師的腳步,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開始為期半年的學習。
“孔老師在山南市人民醫院教了我們一年多,現在來安徽學習,我一點也不覺得陌生。”夏敏文坦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里的患者很多,一天的手術量相當于他們當地幾個月的手術量。正因為如此,夏敏文見識到了許多復雜的病例,也學習到很多前沿的技術。
作為學生,夏敏文評價孔祥勇是一個“愿意放手的老師”,“孔老師給了我們很多親手操作的機會,他幫助我們形成了一個好的治療習慣和手術風格,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去年,孔祥勇完成在西藏的工作。但我省對山南市人民醫院的技術支持并沒有止步,目前,他的同事正接力奮戰在雪域高原。據悉,從今年起,中國科大附一院接受山南市人民醫院心腦血管科的醫生分批次學習進修,以帶動當地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水平,更好地服務當地患者。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通訊員 方萍 方雯 實習生 潘亦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