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方志理論研討會在滬召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東方網8月26日消息:地方志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既需要在理論基礎、學科規范、科學方法的研究上有所建樹,也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復旦大學共同主辦的“2023年地方志理論研討會”近日上海科學會堂召開。
隨著全國二輪修志的全面完成,修志實踐的不斷發展對方志理論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和復旦大學加強合作,共同舉辦“地方志理論研討會”,期待專家學者深入交流探討,在“地方志與地方史編纂實際和理論研究:回顧與前瞻”等方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王玉梅,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黃洋,在開幕式上致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姜復生主持開幕式。
王玉梅表示,隨著全國二輪修志的全面完成,修志實踐的不斷發展對方志理論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高度重視地方志理論研究,將一如既往地通過搭建科研平臺、培養科研人才、編撰學術專著等方式系統整體地推進地方志科研工作。
黃洋強調,復旦大學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合作歷史悠久,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傳統,包括共同成立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舉辦“地方志理論研討會”,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合作模式。黃洋指出,理論研究對方志事業發展非常關鍵,對于方志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在方志學領域怎么看待、怎么接受歷史學研究的一些新的動向以及如何在高校中推動方志學的學術發展等,都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巴兆祥,中國地方志學會原副會長、浙江省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研究員潘捷軍,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張晨,分別作《基于詞頻分析的新編地方志“方志志”研究》《方志“十業”的歷史、現狀與未來》《2022年方志學理論研究綜述》主題報告。
巴兆祥教授在闡述“方志志”的源流與編纂出版概況、樣本選擇與數據處理、“方志志”篇目的詞頻分析之余,對第三輪上海“方志志”的記載范圍、篇目分工、內容分工、記述方式分工等給出思考和建議,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潘捷軍研究員在闡述古往今來傳統修志主業革故鼎新、近現代以來若干新業態方興未艾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方志各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所指出的方志“十業”未來,即以合并、補充、新增等方式不斷發展、日臻完善,尤其是還會有根據新形勢發展需要而應及時增設的地方史編研、譜牒編撰新業態,對方志理論研究和現實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啟發,有助于構建符合現代中國方志事業發展需要的新格局。
張晨博士在報告中從方志理論研究、志書研究與整理、方志人物研究、地方年鑒研究等方面展現2022年度方志學研究成果豐碩、研究視角豐富、體現出方志理論研究與方志實踐工作的時代性與創新性的同時,也指出了仍然存在著的研究模式僵化、理論與實踐割裂問題。對于進一步完善方志學理論體系,加強方志人才培養,促進方志工作者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溝通,抓住新時代發展機遇,早日實現地方志服務新時代、奔向新征程的美好愿景具有借鑒參考價值。
據悉,本次研討會是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自2016年以來連續舉辦的第八屆理論研討會,共收到征文100多篇,經專家盲審,其中的53篇入選研討會并匯集成冊,既含有《數字化轉型時期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從二輪志收官瞻探三輪志啟動時勢與編纂趨向》等宏觀研究,也有《志書編輯應把握的四個基本問題》《清代方志編纂理論與實踐——以清代皖志為例》《重大專題志編修思考》《城鎮化背景下村志編修的實踐和研究》等具體研究,既含有《遵循邏輯規律優化年鑒篇目》等年鑒編修理論探討,也有《“浦東”名稱出現年代考》《明清之際佛教“三峰派”在上海》等上海史方面的專題研究,也有《全國省級行政區地方志工作立法現狀及未來修法建議》《試論方志館文獻資源特色化建設》《新時代方志宣傳工作的創新與實踐探究》等對地方志其他業態的涵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