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需要有能力有技術懂管理的新農民
【本文來自《就這種情況,一樣有人說我們村的干部撈了不少錢》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留在家鄉的青壯年,大多有第二職業,除了村里任職的幾個。別人的秋冬和平時紅白喜事,能掙點錢,我們那邊可能更注重儀式。尤其是身后事,另外,他們多半也是多面手,會一些手藝或者家里養的有牛和羊之類的不能閑時出去打工的情況。冬天和春夏之交,是農村人身故的高峰期,冬天冷,春夏之交因為一早一晚太冷,白天太熱,歲數大的人禁不起折騰。因為山區農村種田,很多不方便,再加上種煙草后,上級部門對保煙草面積有要求,我們村因為以前是示范村,所以一個年齡大了退編的技術員現在承包了大概三百畝地,要不然我們村里干部也要每家種大幾十畝了。富余勞力都給他干活去了。歲數大的,自己種點玉米養個年豬。
集中安置,就是扶貧,像我們村是大山區,所以三百多戶,230戶是貧困戶,標準就是,家里無直系親屬是公務員,事業編,家中無商品房,無自建兩層以上的樓房。這230多戶,就可以申請去集中安置點,只需要交2500一人(每戶最多只交7500如果老家房子拆了或者賣掉了這7500還退還給你),集中安置三人以上的家庭,是獨門小院,房子大概是75平,院子加起來120平左右。按貧困級別,配置不同,特困連電器家具都配置,你要看過香港拍的那個無窮之路,大概就是那種集中安置,只是我們這里是獨戶小院,一排過去,人家是樓房,我在湖南做安裝工程,接過湖南某縣的集中安置房,他們就是樓房。為了讓安置人員能生活,有配套企業,我們那里就是袋料食用菌企業。政府扶持了好幾年,每年幾百萬給老板,實際上老板自己沒出多少錢。連廠房都是政府建的,就建在集中安置小區那里。五保戶,獨居老人,在村里分集中安置房。自愿申請,不愿意去的,后續每戶粉墻,加固,統一換大瓦,就是機制琉璃瓦樣式的。空掛戶,就是人在外地住,戶口還在村里。
農村需要,有能力有技術有管理知識的新農民,才能盤活,不管是機械化還是怎么樣,農業都是跟泥土打交道,村里雖然在大山上,也在搞新基建,小田拉大田,把田中間自然分隔的大石頭石頭山挖掉,因為現在不能炸,只能用挖機慢慢的打。以適應以后農村更少人的情況下必須全面機械化操作。
贊同您之所說,農村需要有能力有技術懂管理的新農民。
只是更希望您和您的村里人把自己看作鄉村人而不是農民。“鄉村人”在文化學上真是個意涵實際很高的稱謂,一點兒也不低檔。對此,您可能不信,但這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容我以后另行寫文專說吧。鄉村人這種稱呼更恰當,除前述原因外,還因為”農民”實際是個職業稱謂,鄉村里實際有、也不止有農民這一種職業,鄉村未來更需要更多不同職業,比如農業里就有耕作師、育種師、田間管理師、土壤檢測分析師、肥料配方配置師等等,村莊里也需物業管理師、幼兒托育師、保險人、工程師,乃至荼吧師、咖啡師。象您村里是搞煙葉的,如把煙絲切成前的工序能在本村發展起來,也可多出不少相應的專業工種和專業人員。希望你們能不被“農民”所限,不要自認為就是種田的。做地上之活按傳統說法本來也叫做工,這工本身就是可不斷細化并專業化的,本也可向工人、技師、工程師角度發展的,現代農業不是將分工早如此變化了嗎?
希望貴村正在上學的娃們不管對農業感不感興趣,都能有知識化、專業化的意識和發展意愿,這樣至少能更早地發現、挖掘、發展自己的興趣,從而為未來就業、創業自鑄更好基礎。
也祝愿貴村已離村在外就業,但還愿回村的人,看一看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和鄉村里的發展和未來需要有沒有結合點,如有,不妨多思考、琢磨點,增進本領,強化專業技能、專業渠道的應用能力;如無,不妨找更有結合點的工作。如此之后,適時回鄉回村工作、創業。帶技能、產業發展回鄉,至少在一段時期內,還是會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得到一定財稅扶助的,比單在城市打工強。您看,為使集中安置人員有產業,政府這是付出了多大代價。這種支持在菌菇發展起來后,是會移轉的。
山區的發展貌似比平原難,但山區的不少優勢的確是獨特的。它至少沒種植上的一些限制。發展農林牧甚至草上的優勢內容、獨特內容,要比平原地區種田更容易見到比較優勢和效益。
以上說得不一定對,謹供參考。
深謝您的介紹!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移卡(09923.HK)公布中期業績:收入20.62億元同比增長25.60%,一站式支付服務GPV及活躍支付服務商戶數目均增長
格隆匯8月24日丨移卡(09923 HK)公布中期業績,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