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激發“保險+期貨”新動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傳統的農業產業中,農戶面臨兩大主要風險,由此衍生出了兩種 “保險+期貨”的模式。在2023期貨助力鄉村振興暨“保險+期貨”創新發展大會的“書記縣長面對面”分會場上,銀河期貨產融合作部總經理王振介紹說,一方面是市場風險,農戶種植玉米等農產品后,面臨集中上市的出售壓力,因此希望解決銷售期間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風險。為解決這類風險的價格保險,一般采用亞式期權,平滑波動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另一方面是產量風險,面對“豐產不豐收”的怪圈,農戶希望對收入進行綜合性保護,使得無論價格和產量怎樣變化,都能保障種植利益不受損失。而收入保險的誕生則兼顧了產量與價格,產量風險通過再保公司轉移,價格風險通過期貨公司場外期權轉移至期貨市場。
據王振介紹,多年來,這項支農惠農模式不斷創新發展,在現有“保險+期貨”模式下,引入財政資金減輕農戶負擔,并引入上游資金方銀行、下游生產企業等角色服務產業鏈,“保險+期貨+N”模式成為主流趨勢。
當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也為“保險+期貨”模式帶來更多可能。“2022年,為進一步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銀河期貨將‘保險+期貨’模式從玉米品種成功復制到生豬品種,助力海城市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該項目累計為當地養殖戶提供近4.18億元的風險保障,覆蓋約16.8萬頭生豬,實現賠付1402.66萬元,賠付率76.61%。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作為2022年度大商所試點唯一采用AI技術的項目,通過創新引用AI技術,極大提高了生豬‘保險+期貨’模式的保障力度,邁出科技賦能、創新助農的新步伐。”王振說。
關鍵詞: